「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業界線上研討會 2024
「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業界線上研討會 2024
「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於2024年8月22日舉行以「文化回應 — 第二語言教與學」為主題的線上研討會,來自台灣與新加坡及計劃的知名講者,於研討會上探討了家庭知識庫藏(Funds of Knowledge,簡稱FoK)、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Education,簡稱CRE)和文化回應服務(Culturally Responsive Service,簡稱CRS)在幼稚園及小學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活動亦有來自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得到計劃支持的多元文化教學助理和參與計劃活動的家長,分享他們的成果故事和體驗。
研討會得到各教育工作者、社會服務專業人士、學校領導及家長的支持,吸引超過500人次觀看線上直播,顯示出各界對計劃的興趣及積極參與。
專題討論:多元文化教室中的典範實務:善用家庭知識庫藏 (FoK)
分享內容摘要
作為多元文化社會,香港匯聚了不同的社群和少數族裔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兒在中文學習道路上,都需要「學校-家庭-社區」的合作及支援。是次專題討論特意邀請來自台灣及新加坡的知名學者,以不同的亞洲視角與地區的實際經驗,從多角度探討各地的同與不同,包括如何理解和應用「家庭知識庫藏」的概念及促進家社校三方協作,以提升多元文化教學效能。
主持人
香港大學教師教育及學習領導學部講師,「賽馬會友趣學中文」 計劃總監(家庭社區參與及支援)許守仁博士
嘉賓講者
台灣高雄師範大學教授兼國際事務處處長 及 語文教學中心主任 鍾鎮城教授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師培訓與本科課程院副院長(分管教學實習與學校協作事務)及亞洲語言與文化系高級講師 林惜萊博士
環節重溫許守仁博士(左一)、鍾鎮城教授(中)、林惜萊博士(右一)
專題環節 I:家庭知識庫藏於幼稚園的運用與文化回應教學的實踐
分享內容摘要
當非華語學生進入本地幼稚園時,要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文化、語言等,可能需要較長時間適應。三位於教育界擔當不同角色的講者分享實際經驗,闡述如何在幼稚園有效運用家庭知識庫藏,再透過課程設計,將從小朋友身上擷取的家庭文化背景融入課堂中,善用文化回應教學幫助幼兒學習中文,以突破第二語言的學習困難。
主持人
香港大學教師教育及學習領導學部講師,「賽馬會友趣學中文」 計劃總監(家庭社區參與及支援)許守仁博士
嘉賓講者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成員 杜陳聲珮博士
太陽島英文幼稚園 方紫欣主任
香港教育大學2022-2024年度幼兒教育高級文憑課程畢業生 花拿美女士
許守仁博士(左一)、杜陳聲珮博士(左二)、方紫欣主任(右二)、花拿美女士(右一)
專題環節 II:銜接共進 – 從幼稚園到小學之家庭知識庫藏的角色及作用
分享內容摘要
由幼稚園過渡到小學是幼兒成長中的重要階段。此專題環節進一步讓我們更了解家庭知識庫藏及文化回應的應用,配合伴讀計劃與跨課程學習,如何加強學習成效以支援學童令過程變得更加順利。
主持人
香港大學教師教育及學習領導學部講師,「賽馬會友趣學中文」 計劃總監(家庭社區參與及支援)許守仁博士
嘉賓講者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中文教育副教授 柯思慧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 孫名謠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項目助理 葉麗青女士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助理 楊濱銘先生
八鄉中心小學 歐智溱老師
許守仁博士(左上)、柯思慧博士(中上)、孫名謠博士(右上)、葉麗青女士(左下)、楊濱銘先生(中下)、歐智溱老師(右下)
專題環節 III:家長視角 – 利用家庭知識庫藏連結家校合作及支援幼小銜接
分享內容摘要
通過學校、家庭及社區三方協作,能有效輔助非華語及華語學童的中文學習,同時亦可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特別於幼稚園到小學的過渡期,家社校協作顯得尤其重要。
具豐富前線經驗的社會工作者分享他們將家庭知識庫藏融入文化回應服務,支援並協助非華語學生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進程及增強與學校的溝通交流,令家長及孩子能更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兩位來自計劃之家長學堂的非華語學生家長,於此環節以實際體驗印證合作成效。
主持人
香港大學教師教育及學習領導學部講師,「賽馬會友趣學中文」 計劃總監(家庭社區參與及支援)許守仁博士
嘉賓講者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社會服務主管 周慧璇女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助理計劃主任 廖嘉欣女士
家長學堂參加者,來自巴基斯坦的 Samaira Parveen女士
家長學堂參加者,來自尼泊爾的 Subba Sunita女士
許守仁博士(左上)、周慧璇女士(中上)、廖嘉欣女士(右上)、Subba Sunita女士(左下)、Samaira Parveen女士(右下)